人们对诺贝尔文学奖最常见的一项指责是严重的“欧洲化”倾向,今年村上春树还要继续“陪跑”吗?
举世瞩目的诺贝尔文学奖又要揭晓了!这个奖项对于国人来说再熟悉不过,但是有些历史和事实鲜为人知。小编查阅了诺奖官网以及媒体材料,整理如下。
一、今年博彩排行榜前五
英国博彩公司Ladbrokes每年在开奖前会发布一个赔率榜,作家在这个名单上排名越靠前、赔率越低,就说明博彩公司认为此人获奖的可能性越大。虽然这个榜单的娱乐价值高于参考价值,但近几年来也是精准得吓人。
2011年的获奖人特朗斯特罗姆排第二,2012年莫言排第二,2013年门罗排第五,2014年莫迪亚诺在开奖前突然窜至第五。
今年目前位列前五名的作家如下(注意!临开奖前可能排名会发生突变):
顺时针方向依次为:阿列克谢耶维奇、村上春树、乔伊斯·奥茨、菲利普·罗斯、恩古齐·瓦·提安哥
第一名,斯维特兰娜·阿列克谢耶维奇,白俄罗斯女记者,近几年势头很猛,2013年以来都高居赔率榜前三。她的纪实作品一直在全世界享有盛名,《切尔诺贝利之声》获得了美国国家书评奖,今年她推出新作《最后的见证:失去童年的孩子们》。
第二名,村上春树,被人们封为“万年陪跑”,虽然近年来总是蝉联各大榜首,但最终还是无缘诺奖。《挪威的森林》和《1Q84》尽管受万众欢迎,却没入诺奖评委的法眼。去年他再出新书——短篇小说集《没有女人的男人们》,迅速畅销。有评论家认为,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年龄层偏高,更偏好纯文学作品,村上春树的作品属于通俗文学,与评委们的评选标准有一定差距。
第三名,肯尼亚作家恩古齐·瓦·提安哥,他的上榜并不意外,也是有名的“陪跑者”。他是一位富有民族独立意识和本土文化保护主义的作家兼评论家。代表作有《一粒麦子》,已引进国内。
第四名是美国作家菲利普·罗斯,他被认为是典型的诺贝尔文学奖遗珠,拿遍了几乎所有他能拿到的奖项,并且每年都是赔率榜上排名靠前的热门人选。代表作:《再见吧,哥伦布》、《人性的污秽》、《乳房》。
乔伊斯·奥茨位列第五,被誉为“女福克纳”。奥茨是一位多产作家,一直活跃于美国文坛,迄今为止已发表长篇小说四十余部。代表作品:《他们》、《我的妹妹,我的爱》。
二、欧洲人的奖,世界陪着玩?
人们对诺贝尔文学奖最常见的一项指责是严重的“欧洲化”倾向。这种指责不是没有根据的。从1901年诺贝尔文学奖设立以来,111位获奖者中,欧洲作家高达82位,占比74%。
从获奖者写作语言来看,欧洲中心主义更为明显,使用欧洲语言的作家103位,占比95.37%,使用亚洲语言的作家8位,仅占4.63%。
三、诺贝尔文学奖也曾多人共享
历史上该奖项颁发了107次,而获奖者有111人,这是因为有四次是两人共享的。相对来说,诺贝尔科学奖如物理奖、医学奖等多人共享的情况比比皆是,但是文学奖共享的情况屈指可数,这是由文学的性质决定的,毕竟它不像其他奖项,没有奖励给“合作作者”或“相似作品”这一说。
共享情况:
1904年法国诗人弗雷德里克·米斯塔尔与西班牙戏剧家何塞埃切加赖
1917年丹麦两位作家卡尔·耶勒鲁普与亨利克·彭托皮丹
1966年以色列作家萨缪尔·阿格农与瑞典诗人奈莉·萨克斯
1974年瑞典作家埃温特·约翰逊与瑞典诗人哈里·埃德蒙·马丁逊
四、诺奖是“老年男人奖”?
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者们平均年龄是65岁,最年轻的是42岁获奖的英国作家拉迪亚德-吉卜林,最年长的是88岁获奖的多丽丝·莱辛。
从性别角度来看,共有13名女性获奖,占比约12%。瑞典女作家塞尔玛·拉格洛夫在190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,是首次获奖的女性,也是第一位获奖的瑞典人。随后她成为负责颁发诺贝尔文学奖的瑞典学院成员。最近一次女性获奖的纪录是2013年加拿大女作家艾莉丝·门罗。
五、两个拒绝奖项的人
虽然诺奖是无数作家梦寐以求的荣誉,但是在历史上也曾有两位作家拒绝诺奖。
俄国诗人、《日瓦戈医生》作者帕斯捷尔纳克1958年获奖,尽管他在给瑞典文学院的信中说他是“自愿拒绝接受”的,但是,西方人士认为是苏联政府迫使他拒受的。《日瓦戈医生》以俄国革命时期为背景,批评了苏联的意识形态。
另一位拒领者是萨特,1964年10月22日,瑞典文学院正式宣布,将该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萨特创作的《词语》。然而,出乎人们意料的是,萨特对诺贝尔文学奖根本不感兴趣。
他早就从法国的《费加罗报》上得知,自己有望获得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,于是在10月14日写信给瑞典文学院秘书长,礼貌地希望不要把他列入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名单。不巧的是,瑞典文学院秘书长外出度假,没有看到这封信,因此投票照常进行。
萨特获得诺贝尔奖的消息传来,法国人欢欣鼓舞,萨特自己却很失望。当日下午他写了份拒绝领奖的声明:“一切来自官方的荣誉我都不接受,我只接受不受任何限制的自由。”
六、最受诺奖青睐的文学类别
如果将所有获奖者所在领域进行分类,可以看出最受青睐的领域是小说,其次是诗歌和戏剧。详情如下图(有的作家分属多个领域,重复列入,比如海塞被列入三类:戏剧、诗歌、小说)
七、偶尔客串“最佳图书奖”
一般来说,诺奖相当于作家的终身成就奖,授奖词中不会单拎出某部作品予以嘉奖,但是以下九部作品被瑞典文学院在授奖词中点名赞许:
1965年米哈伊尔·肖洛霍夫《静静的顿河》
1954年欧内斯特·海明威《老人与海》
1937年罗杰·马丁·杜加尔《蒂伯一家》
1932年约翰·高尔斯华绥《福尔赛世家》
1929年保尔·托马斯·曼《布登勃洛克一家》
1924年弗拉迪斯拉夫·莱蒙特《农夫们》
1920年克努特·汉姆生《土地的成长》
1919年卡尔施皮特勒《奥林帕斯之春》
1902年特奥多尔·蒙森《罗马史》
八、诺奖的“死亡之吻”
据说诺贝尔文学奖有个“魔咒”:获奖后难再出佳作。对此莫言也曾说:“诺贝尔奖(对作家创作来说)往往是一个死亡之吻,很难再出好的作品。很多作家一旦获奖,就陷入繁琐事物中去,影响写作。我们尽量避免这种结局。作为一个作家,最重要的不是开会和接受记者采访,而是写作。”
如果在获奖后三年内写不出新的好作品,他/她的作家之路基本就算完结。以下统计获奖后三年内写出新作品的作家:
九、诺奖标准一直在变
最早的诺贝尔文学奖倾向于歌德与黑格尔式的经典美学,讲求传统的家国情怀和精神价值,因而获奖者为鲁德亚德·吉卜林、保罗·海泽,而不是亨里克·易卜生和埃米尔·左拉。
在此后数十年间,评奖标准慢慢世俗化,1930年代,“为普通读者”已经成为评奖标准。畅销书作家辛克莱尔·刘易斯和赛珍珠的获奖可见一斑。院士们甚至认真考虑过写下《飘》的美国作家玛格丽特·米歇尔,但最终放弃了。
二战以后,年轻院士长成老院士后,就开始强调先锋性和创新性。在这个潮流影响之下,获奖者成为了艾略特和福克纳。
1978年以后,院士们又更倾向于把诺贝尔奖颁给不为世人所熟知的作家。这样能让一些优秀的作家“被世人发现”。例如,1978年英国作家格林汉姆·格林和犹太作家辛格竞争诺奖,当时格林名噪一时,而辛格的作品却因为语言小众而鲜为人知。那年的诺奖颁给了辛格,后来他的作品被翻译成五十多种语言流传世界各地。
20世纪八九十年代,“国际化”又成为评选考量的因素,于是可以看到来自埃及、尼日利亚的作家相继获奖。正如评委埃斯普马克说“有时候无法用统一的标准去选择,就像打牌一样,各种牌都要出。但是现在畅销作家绝不会得诺贝尔文学奖。好作家和流行作家是两回事。比如赛珍珠,她得奖后写的小说让我们学院觉得丢脸。”
十、诺奖的“保密制”与“泄密门”
由于文学奖不像物理学奖、化学奖等那样具有专业性和明确评判标准,业内人士可以根据科学家近年的研究成果大致推断出来,而且文学奖的颁奖公告也只公布最后通过的颁奖决定以及相关赞辞,所有的评议和表决记录都予以保密,有效期50年。
每年大概会有200位作家进入评选,经过评委会筛选和淘汰,压缩到20人的“半长名单”。“这20个作家也是世界文学当下的精英,名单会非常保密。如果谁泄密,要判死刑。”诺贝尔文学奖五人评委之一贺拉斯·恩格道尔曾对媒体说。
但是,也发生过几次“泄密门”。2008年颁奖之前发生泄密丑闻,导致博彩公司一路下调勒·克莱齐奥的赔率,此事已被瑞典学院确认。2014年在莫迪亚诺身上又发生类似事情。一个月之前,他的赔率还是1:100,诺奖公布之前,赔率奇怪地变成了1:10。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解释。
0/500字
热门产业资讯